010-65580699

13911529216

24小时服务热线
艺术腾“云”为行业带来新改变

艺术腾“云”为行业带来新改变

突如其来的疫情,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,也深刻影响着文化艺术活动,许多演出被迫取消。疫情期间在线剧院纷纷涌现,云直播、云综艺层出不穷。借助云技术,现场演出打破传统登陆互联网,艺术家与观众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交流,从而开拓出全新的艺术空间。科技助力演出行业变革、进化,以渡过难关。

云演出让制作变得更“简单”

没有舞台灯光,没有现场观众,没有专业录音设备,节目嘉宾凭借一部手机在家里就可以参与节目录制。疫情导致大部分综艺节目无法在线下录制,但横空出世的云录制,不仅像及时雨一样救了急,也让很多文艺工作者和观众耳目一新。节目嘉宾、观众、节目工作人员虽然天各一方,但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一起工作,共同完成节目创作。

《歌手·当打之年》组织艺人在北京、上海、东京等不同城市完成演唱录制,大众评审通过网络实时观看并投票;《声临其境3》则与嘉宾视频连线,同时邀请素人进行视频配音。据不完全统计,疫情暴发后,除上述两档节目,还有《见字如面》《天天向上》《我是大明星》《王牌对王牌》《嘿!你在干嘛呢?》等近20档综艺节目采取了云录制的方式。可以说,在云端创作已经成为抗疫期间综艺节目制作的主要方式。

舞台艺术、音乐会等不少艺术形式,也在抗疫期间开启了云端创作模式。日前,京剧《光绪之死》的演员拉了一个群,并开启视频群聊功能,在群里进行排练。每天下午两点到四五点,演员们开始云坐排”——在群里一起对台词,导演会在群里逐字逐句地进行指导,鼓师参与记录。大型民族管弦乐《中轴》近日也在网上举办了远程策划会,其音乐总监叶小纲等主创人员分布在西安、成都、武汉、北京等地,但在网上讨论得非常热闹,一上线就开始工作,一点时间都不浪费

云端进行创作,虽然是文艺机构和艺术家们的无奈之举,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文艺创作流程的创新,大大节省了时间、提高了效率,节省了场地等费用、降低了制作成本。

天边的“云”百花齐放

疫情把大家在了家中,但艺术却来到了我们身边。技术的进步,降低了文艺创作、作品发布传播以及艺术接触的门槛,让文艺作品空前丰富,让群众享受艺术服务空前便捷。所以,这次居家抗疫期间,每个人仅凭一部手机,就可以看电影、看戏、听音乐,日子变得有趣得多。

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,全国各大博物馆、美术馆纷纷选择临时闭馆,而云展览也同步开展,展品更多,场景则更丰富。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“VR故宫”“全景故宫”“游故宫观展,观众故宫不用再忍受摩肩接踵的排队之苦;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云游敦煌系列展,观众不用远赴敦煌,仅凭一部手机,就可以躺在自家的床上全方位欣赏莫高窟一年四季的美景。

传统的文化艺术,之所以有些小众,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传播渠道有限。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,为文艺作品开辟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,从而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。疫情暴发后,各种抗疫主题的美术作品、书法作品、剪纸作品、音乐作品以及各种诗歌、快板、短视频等呈现井喷之势,只要有一部手机,几乎人人都可以从事文艺创作并发表自己的作品,由此带来的艺术民主和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场面,正是艺术发展需要的。

云技术为行业带来全新改变

这次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原来的发展轨迹,也让艺术攀上云端并大放异彩。疫情过后,艺术行业是否会凭借技术的赋能,像在线教育、生鲜电商等迎来爆发式增长?传统的艺术形态和生产创作模式是否会迎来转型升级的机会?

艺术与科技从来都是密不可分、相辅相成的。云技术的介入,肯定会对艺术产生影响。以综艺节目为例,尽管形式相对单一,录制模式简陋,但云录制的确实现了跨屏互动等形态创新,为文艺传播形式提供了不同的选择。至于舞台艺术,所谓的云创作,目前仅仅是创作人员利用云平台进行在线沟通交流,云演出也不过是把录制好的作品放到云平台上供大家点播。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ARVR的日益成熟,未来人们是否在家里就能获得同在剧场一样的观赏体验?如果那样的话,势必会改变剧场的形态,产生真正的云端剧场